虽然这本书的名字叫《弗洛伊德论抑郁》,但也是一个弗洛伊德文集,目前也在微信读书上上线了。但个人觉得,这种理解难度颇大的书籍,实体书阅读起来的流畅性还是要好于电子书的。这本书收录了弗洛伊德四篇比较重要的文章:《十七世纪魔鬼学神经症》、《哀悼与忧郁》、《论自恋:导论》、《超越享乐原则》。
去年最后一个学期,也就是秋季学期,我在学校的文学学院发现了这门「一年一教」的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这门课。从整体课程来看,精神分析和文化以及电影结合的颇深,而且学「明白」也并非易事,只有自己不断地阅读和理解才能领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显然,目前我是没有如此大量的精力的,毕竟教授都已经研习了十年之久。
精神分析的大部分内容,比如 sex 和 gender,我认为, 在中国的语境之下是不能诉说的。比如,就 gender 而言,只有男性和女性两个性别,而所谓的「性少数」只是被创造出来的。精神分析也是伴随着资本主义诞生的,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反资本主义的,因为大部分人都会因为资本主义而产生「神经症」。但悖论的是,我们也离开不了资本主义,根本逃不开。精神分析的内核之一是:We know….., but we don’t believe….,也就是,我们知道我们会死,但是我们不相信。另一个是,我们的欲望(desire)是被创造的。而这些,也确实是难以言说的,因为很难不会回到政治话题中去。
总之,精神分析本身早就成为了「智力游戏」,而不再具有治愈能力。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对自己智力的挑战和对自我分析和深入了解。在学习这门课之前,我几乎把所有的心理学课都上完了,所以在学习精神分析的时候,我深感精神分析和行为学融合起来不就是行为认知疗法的东西。而且,我有一种感觉,即现代心理的东西就是行为学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分了好多支出去。行为学和精神分析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很多治疗师,如武志红,都曾表示精神分析属于认知行为疗法。而这也是其他心理动力学咨询师所看不上的,他们看不上弗洛伊德派(或拉康派)。我的一个心理动力学咨询师朋友也从未读过弗洛伊德,这是令我感到十分诧异的。所以,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是两回事儿。当然,这个我们后面再讲。
在我的学习过程中,英文让我这个第二外语的人真的太难理解了。全班三十个人中就我一个中国人,可想其难度。而我找的所有市面上的中文翻译,都太过佶屈聱牙,而且比英文还要…
Keep reading with a 7-day free trial
Subscribe to 重新思考 · RÉ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