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们接着看一看弗洛伊德对于哀悼和忧郁的理解和描述。通过他的描述,我们也许对我们的哀悼情绪和另一种极度的哀悼情绪(我认为)忧郁有着更加深厚的理解,也能够帮助我们分辨自己在失去挚爱和至亲时的情绪,更容易地把控自己的哀悼程度,以至于不让自己陷入忧郁。如果有可能,我们也可以分辨周围的人是否有忧郁情绪,如此,我们便可以帮助身边那些陷入忧郁的人。
哀悼和忧郁的区别
哀悼是失去所爱之人的反应,丧失可用以取代人的象征物(symbol),如失去理想,失去自由,失去国家、失去玩具等。忧郁的表现是心灰意冷的沮丧,对外向世界的兴趣完全停止,失去爱的能力,抑制自己的行动力,将自我关爱降低到自责,并且通过自我贬低为自我寻找出路,甚至逼出了期待惩罚自己的妄想。
但是,这种关于自我的困扰,不会在哀悼中出现。正常的哀悼,是自我克服对象的丧失;并且经过现实考验(reality testing)的判定,我们会知道,曾经所爱的对象,已经不存在了。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从「丧失」之中撤回到现实,所以依附这个对象中的力比多撤回到自我之中。这也就是现实考验的定义。
正常情况下,会尊重现实才能过日子。但是,我们不可能轻易放弃我们依附在对象身上的力比多(libido),因为力比多依附在一段记忆或片段并高度倾注,死抓对象不放。若果更甚的话,会偏离现实,从而引发一些病症。这种高度倾注令我们哀悼的时候不相信我们已经丧失了我们的对象,从而试图保留几件物品,让我们一小部分力比多衣服在这些物品上,让它们成为对象的「象征物」。
前年,我姥爷去世。我们家的习俗是烧掉所有生前的物品,也就是烧掉所有代表我姥爷的象征物,如衣服、裤子、杯具等。但因为我看过寻梦环游记,总觉得失去姥爷的东西,也许会让我渐渐将他遗忘(事实上是不可能遗忘的)。所以,在整理姥爷生前穿过的衣服的时候,我「抢」来了一件短裤。我也把短裤逮到了美国,去年夏天的时候,我基本一直穿着。算是对内心「丧失」的一种填补吧。
在之后的时间里,现实考验会让我们知道,对象已经丧失了,是时候将大部分力比多撤回并置换到他人身上。如此,我们也就回归了正常,接受了「对象已经丧失」的这个事实。
这个他人可以是其他人,比如我的话,是将…
Keep reading with a 7-day free trial
Subscribe to 重新思考 · RÉ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