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 · RÉ

重新思考 · RÉ

RE +

记忆的技艺:如何让阅读真正留在脑海中

Pengzhao Xie
Nov 13, 2025
∙ Paid
person reading book on brown wooden table taken at daytome
Photo by Thought Catalog on Unsplash

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无数的文字从我们眼前流过——书籍、论文、文章、报告。我们阅读,我们划线,我们做笔记,但当我们合上书本,真正留在脑海中的又有多少?这不禁让我想起弗洛伊德在《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中描述的那些”遗忘”——它们不是简单的记忆缺失,而是某种更深层的心理机制在起作用。但与弗洛伊德所关注的压抑性遗忘不同,我们今天面对的是一种现代性的困境:信息的过载与记忆的匮乏。

我最近重新审视了一份关于阅读记忆的研究材料,它系统地整理了那些”记住所有阅读内容”的人所使用的策略。这份材料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第一次接触认知心理学时的震撼——原来记忆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可以习得的技艺。更重要的是,这些技艺背后隐藏着关于人类认知本质的深刻洞察。

让我从一个看似矛盾的观察开始:为什么我们总是记得童年时读过的故事,却很难回忆起上周刚读完的专业书籍?答案或许在于,童年的阅读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我们用全部的注意力、想象力和情感投入其中。而成年后的阅读,往往变成了一种机械的信息采集——我们的眼睛在文字上滑过,却没有真正的”在场”。这种被动性阅读,就像海德格尔所批判的”常人”状态,我们在阅读,却不是”此在”地阅读。

主动性:记忆的第一个秘密

主动性是记忆的第一个秘密。那些记忆大师们都强调,阅读必须是一种主动的对话,而非被动的接收。这让我想起了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理论——真正的学习必须是自主的、有意义的。当我们带着问题去阅读,当我们在页边写下自己的思考,当我们试图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作者的观点时,我们就不再是信息的容器,而成为了知识的创造者。

具体而言,主动性阅读包含以下几个核心实践:

预览框架(Preview First)

在深入文本之前,先建立认知地图。这让我想起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先于部分”原则——人类的大脑天然倾向于寻找模式和结构。

  • 花 5-10 分钟浏览目录、章节标题和摘要

  • 快速扫描每个章节的小标题和关键段落

  • 识别作者的整体论证结构

  • 在脑中形成”这本书/文章在讲什么”的框架

  • 为什么有效:当你先建立了「大图景」,细节就更容易被安放到正确的位置,这符合SQRRR 阅读法的原理

提问导向(Ask Questions)

在阅读每一个章节之前,把标题转化为问题。这种策略实际上是在激活我们的好奇心和寻求答案的内在动机。

  • 将章节标题改写成疑问句(”什么是X?”“为什么Y会发生?”)

  • 写下你期待这一章回答的3-5个问题

  • 带着”寻找答案”的心态阅读

  • 读完后检查:哪些问题得到了回答?哪些没有?

  • 心理学原理:这利用了”目标导向行为”——当我们有明确目标时,注意力会自然集中,记忆编码会更深刻

分层阅读(Layered Reading)

不要试图一次性深入理解所有内容,而是采取多次通读的策略。每一次阅读都是在已有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就像建筑需要先打地基,再立框架,最后装修细节。

  • 第一层:快速浏览——用 20-30 分钟获得大意,识别关键章节

  • 第二层:仔细阅读——理解论证逻辑,理清概念关系

  • 第三层:深入钻研 ——只对最重要或最难的部分进行精读

  • 每一层之间间隔至少几小时或一天

  • 符合原理: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符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习是一个不断同化和顺应的过程

边读边写(Active Annotation)

这是主动性阅读最关键的实践。不要只是用荧光笔划线——研究表明,过度划线实际上会降低记忆效果。

  • 在页边写下简短评论、问题和联想

  • 用自己的话释义关键概念

  • 标记让你困惑或不同意的地方

  • 连接不同段落或章节的想法

  • 限制划线:每页最多划 3-5 句话(不超过20%)

  • 生成效应:自己生成的信息比被动接收的信息记忆更深刻

理解先于评判(Understand Before Judging)

这是阿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反复强调的观点。很多时候,我们在还没有完全理解作者的论点之前,就急于表达赞同或反对。

  • 先确保你能准确复述作者的观点

  • 识别自己的”确认偏见”——我们倾向于寻找支持既有观点的信息

  • 暂时悬置判断,以开放心态进入作者的思想世界

  • 只有当你能清晰总结作者立场时,才开始评判

  • 深层价值:这种智性的谦逊,恰恰是深度学习的前提

专注环境(Focused Attention)

记忆形成需要注意力,而注意力需要合适的环境。分心是记忆的大敌——多任务和频繁打断会导致信息从未真正进入长期记忆。

  • 创建专门的阅读空间和时间

  • 关闭手机通知,关闭无关标签页

  • 使用番茄工作法:25 分钟专注阅读 + 5 分钟休息

  • 考虑早晨或深夜等更安静的时段

  • 神经科学支持:大脑需要不被打扰的时间来进行深度编码

我曾经也是一个「被动阅读者」。我会在地铁上翻开书,眼睛扫过文字,但脑子里想着工作的事;我会一边看论文一边刷手机,以为这是「高效」。直到有一天,我意识到自己读完一本书后几乎什么都记不住——那些文字就像水流过筛子,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这种觉察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阅读方式。

当我开始真正「主动」阅读时——带着问题、做着笔记、暂停思考——我发现阅读的质感完全不同了。它变慢了,但也变深了。我不再追求每周读完多少本书,而是追求真正理解和记住关键概念。这种转变,不仅改变了我的学习效率,更改变了我与知识的关系。

间隔重复:与遗忘曲线共舞

然而,仅有主动性还不够。记忆的形成和保持,还需要理解记忆的本质——它不是一个静态的存储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重构过程。这就引出了记忆的第二个秘密:间隔重复。

遗忘曲线是心理学中最著名的发现之一。艾宾浩斯早在19世纪就发现,如果不进行复习,我们在学习后的 24 小时内会遗忘约 70% 的内容。但更重要的发现是:每次复习都会减缓遗忘的速度。如果我们在即将遗忘之前进行复习,记忆就会得到强化,下次遗忘的速度会更慢。

想象记忆是一条小径。第一次学习时,你在荒野中开辟了一条小路。如果长期不走,杂草会重新覆盖。但如果你定期行走——第一次是第二天,第二次是一周后,第三次是一个月后——这条小径就会越来越清晰,最终成为一条不会被轻易覆盖的道路。

间隔重复的实践策略

理解原理是一回事,将其应用到日常学习中是另一回事。以下是具体的实践方法:

最优间隔公式

  • 一周记忆:学习后 1 天复习

  • 一月记忆:学习后 3-5 天复习,然后2周后再复习

  • 一年记忆:每隔 1-2 个月复习一次

  • 永久记忆:每隔 6 个月复习一次

  • 通用原则:复习间隔 ≈ 期望保持期的 10-20%

分级复习系统

  • 第一次复习(24 小时内):快速浏览笔记,回忆要点

  • 第二次复习(3-7 天):尝试无提示回忆,检查理解

  • 第三次复习(2-4 周):深度整合,建立跨章节联系

  • 第四次复习(2-3 个月):应用测试,看能否解决实际问题

  • 第五次复习(6 个月+):温故知新,发现新的理解层次

数字工具辅助

  • 使用 Anki 等间隔重复软件自动安排复习

  • 在日历中设置复习提醒

  • 建立「待复习」文件夹,按日期组织材料

  • 使用 Notion 数据库的日期属性追踪复习进度

神经科学视角

从神经科学角度看,每次提取记忆都会触发记忆的再巩固过程,使得神经连接更加稳固。这就是「提取强化记忆」的原理。有趣的是,遗忘并非记忆的敌人,而是记忆巩固的必要条件——正是因为记忆开始衰退,复习才能产生强化效应。如果记忆还很新鲜时就复习,效果反而不如等它略微褪色后再复习。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临时抱佛脚」效果这么差。短时间内大量重复(cramming)可能让你在考试当天记得,但几天后就会忘得一干二净。而间隔重复虽然初期可能不如集中学习立竿见影,但它建立的是持久的长期记忆。

Keep reading with a 7-day free trial

Subscribe to 重新思考 · RÉ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

Already a paid subscriber? Sign in
© 2025 南山居氪
Privacy ∙ Terms ∙ Collection notice
Start your SubstackGet the app
Substack is the home for grea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