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焦虑,找到你的微小行动
想必大家对「微小行动」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它指的是那些几乎不费力,却能让你朝目标靠近一点点的动作。它不是宏大的计划,也不是严格的日程安排,而是一个可以立刻开始的「微反应(micro-response)」。例如:写下一句话,而不是写一篇文章;打开笔记本,而不是整理整个系统;走到窗边呼吸,而不是「开始冥想」。
通过笔记法和思维转变,微小行动似乎早已渗透到我的生活中。课间有一些时间,我会走出教学楼,做几次深呼吸。秋天冰凉的空气沁人心脾,让我获得短暂的清醒。
微小行动特别适合一下几类人群使用,包括但不限于:
ADHD:降低启动难度,减少执行功能负担
拖延症:将「开始」变得轻而易举
完美主义者:允许不完美的开始
焦虑:通过微小行动打破焦虑-回避循环
通俗地讲,「微小行动」就是其他人经常会给予你的建议——「做就完了」或者「想到什么就去做」。
然而,这些给你建议的人,无法体会正在经历这些情况的你;这种简单粗暴的「建议」,对你的情况也毫无帮助。这就是「咨询」存在的意义之一。
前几周,我根本读不完所有的阅读作业。事实上,任何一个全职学生都不太可能读完所有科目的阅读,只能挑重点的阅读。由于对自己的高要求,我总是迫使自己读完并总结所有的内容。
每到周日或者周一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焦虑1。因为周一的两门课的作业不仅需要阅读材料,也需要写「反思随笔」。
可以不读吗?不行。目的就是为了检查你是否阅读这些内容了。
可以用 AI 吗?不行。另一个目的是,体现你自己的反思和成长以及未来可能的应用,提升自己;教授也会阅读你的文章。使用 AI 写作业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在科目和自我的双重标注下,每周都要反复经历「读不完、写不完」的担忧。
解决焦虑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喝酒、抽烟、做爱、自慰、购物、吃东西……如果任由这些情况频繁发生,久而久之,不仅会加重焦虑,而且衍生出新的疾病——物质滥用(Substance Use Disorder)、性瘾/性病、阳痿/早泄、购物障碍(Compulsive Buying Disorder)、暴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或者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
我无法克制大脑中出现的想法。由于没有出口,这些想法总是萦绕、盘旋在脑海中。想法引发焦虑感受,焦虑感受引发躯体反应,从而阻碍了身体行动。
那么,如何解决呢?CBT 的方法是,想要身体行动,先要解决焦虑感受;解决焦虑感受,先要解决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
我重新审视了这些想法,发现它们都与「未完成」的任务有关。换句话说,当我在做一项任务时,另一项未完成的任务总会以「念头」的形式出现,干扰我的专注。这就像工作时,旁边总站着一个人催促你,不停地唠叨。这样一来,我就难以长时间保持专注。这种情况在临床中往往又会使个体产生其他心情,例如内疚、负罪感、自我贬低……进一步引发焦虑。
为了缓解焦虑,我便开始通过玩手机——刺激多巴胺、转移注意力——来减轻焦虑。
我们的大脑里面有一个过滤器,叫作「网状激活系统」(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 RAS)。它位于脑干的神经网络结构,负责调节意识、觉醒和注意力,决定哪些信息值得你的意识关注,哪些应该被忽略。当你把某个想法或者任务写下来,或者明确设定为目标时,RAS 会将其标记为「重要信息」,从而让你更容易注意到与之相关的机会和资源。
然而,如果你让所有任务都被标记为重要,大脑就会像网络带宽被占满一样,难以再处理新的输入。此时,注意力的通路被堵塞,思维出现「拥挤」感。心理学上,这种状态被称为执行功能负荷(executive function load)2、认知过载(cognitive overload)3或注意力瓶颈(attentional bottleneck)4。
它们共同揭示了一个事实:大脑的处理通道是有限的。执行功能负荷意味着前额叶在同时计划、监控和抑制冲动时陷入资源竞争;认知过载说明信息量超出加工能力,注意力与记忆难以维持;而注意力瓶颈则指我们在海量感官刺激中只能有限处理——当一切都被视为重要,就等于没有优先级。结果是,大脑陷入决策迟缓、反应降低的状态,甚至出现「想做却动不了」的停滞。
焦虑是一个特别悖论的东西。即使我们知道「做就完了」,但我们身体很难行动。
恰好,我的 M5 笔记本上周到货了。这种「小确幸」让我获得了短暂的好心情。在添加了待办事项和空白页之后,我还没想好如何使用它。晚上,焦虑又出现了。我对自己说「写一写吧」,趁着胳膊还能动。于是,我开始对照课程大纲,将下一周所有课程需要阅读的任务记录其中。效果出奇地好,将大脑中的想法写下来之后,它们不再继续扰乱我的思绪,我的焦虑缓解了,可以专注于当下。
那一天,是我近期最效率的一天。按照本子上的 Todo,一个一个做下去。即使内心逃避不想做,这种方法也推动自己「只要做了就好」——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心理学上有一个常见的现象:当任务被知觉为「太大」时,人会本能地产生回避。不是因为懒惰,而是因为动机系统在面对庞大、不确定的结构时失效。
仔细想想,我的笔记本在过去几年从 B5 逐渐缩小至 A5,后续又陆陆续续购买了尺寸更小的本子,直到现在的 M5。一个是大部分记录都在电脑上进行,另一个原因是避免认知过载——当笔记本的空间过大时,我们的心智会自动分配更多注意力去「安排」内容,而非「投入」内容。写作或记录从行动变成了评估。
一个真切喜爱的工具,不仅从功能上真得能帮到自己,情绪上也能给予安慰。
现在,M5 成为了我的「闪念胶囊」。无论是散步还是上课,只要脑海里有想法,我习惯性地掏出它赶紧记录。之后有时间,再在大一些的笔记本中,整理成段落。相比语音记录,书写的关键词句,令我更快回忆起当时完整的想法和与之相连的感受。研究表明,书写比说话更能轻微刺激大脑的网状激活系统和记忆中枢。语音记录可能更适合结构性的内容,例如在准备演讲或论文时,记录整体性的构思。
无论怎样,我们需要及时清理「后台」,有余量地接受、处理更多的内容,也更高效地处理「前台」任务。
那么,如何找到属于你的微小行动呢?核心原则很简单:小到你无法拒绝。如果你的「第一步」仍然让你感到抗拒,那就继续拆解,直到它小到你根本找不到理由拒绝为止。
举个例子:想写论文?第一步可以只是创建文档、写下标题。想养成阅读习惯?拿起书,读第一段就够了。想开始冥想?在椅子上坐下,闭眼深呼吸 3 次。这些动作小到近乎荒谬,却恰恰因此变得可行。
通过笔记法和思维转变,微小行动似乎早已渗透到我的生活中。课间有一些时间,我会走出教学楼,做几次深呼吸。秋天冰凉的空气沁人心脾,让我获得短暂的清醒。
值得注意的是,微小行动常被误解为「偷懒」,但它恰恰是一种智慧的策略。我们完成的大多数事情,其实都始于那个被拖延许久的第一步。它的精髓在于——只要求开始,不要求结束。当你完成了那一步,就已经打破了「〇」的僵局。
若此刻想停下来,也完全没关系,你已经动了。毕竟,微小行动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穿过启动的阻力,而非替代动力本身。对于那些你本来就想做的事,只需直接去做就好。
焦虑是对未来潜在威胁的一种警觉反应。
指前额叶在同时处理计划、抑制冲动、任务转换等活动时的心理负担。执行功能像是大脑的“指挥官”,当任务过多时,它会被迫在多个目标间来回切换,造成能量耗损与效率下降。
指信息输入超过了大脑的加工容量,导致注意力分散、理解能力下降。典型表现是“看得懂每个字,但整段内容记不住”。这在现代信息环境中极为普遍,尤其当我们试图同时阅读、回复消息、完成任务时。
指大脑在加工信息时的通道限制。虽然感官可以接收大量刺激,但只有极少部分能进入意识层面被处理。当一切都被视为“重要”,就等于没有过滤,结果反而是什么都注意不到。

